【那個曾經以為無法釋懷的人】曾以為放不下的前度,終究成了過去
- Alvin Yip
- 13小时前
- 讀畢需時 4 分鐘

【那個曾經以為無法釋懷的人】曾以為放不下的前度,終究成了過去
分手後,
我們曾以為自己這一生
都不會再好起來。
那段時間,可能夜夜失眠,
手機滑了又滑,
只為找回一點關於他的痕跡。
可是在沒有預期的某一天,
你又會發現,那些曾經以為無法釋懷的人,
終究也會漸漸走遠。
🔹 真的可以靠時間忘記一個人嗎?
總會聽到「時間可以沖淡一切」,
但當你在失戀的痛苦裡掙扎時,
這句話聽起來像是殘酷的安慰。
事實是,時間不會讓你完全忘記一個人,
但它的確會模糊細節,削弱強烈的情緒。
曾經熟悉的聲音、
習慣的笑容、
甚至他愛用的口頭禪,
都會在腦海中變得淡泊。
而心理學研究發現,
時間確實帶有「自然的治癒力量」。
一項針對 122 名
剛分居或離婚的成年人研究(O’Hara et al., 2020),
在長達五個月的追蹤中,
觀察到心理痛苦的顯著下降:
平均痛苦分數(SRPD):
從 30.42 → 24.15 → 20.69。
每個月平均下降 約 4.8 分。
隨時間過去,大部分人的痛苦會逐步減弱,
哪怕沒有特別的干預。
這是分手後心理自我修復的一種自然規律。
然而,研究還有一個發現:
若你們有共同責任
(例如子女、共同財產、工作關聯等)
而需和前任保持頻繁聯繫或見面,
康復過程會被延長。
🔹 分手的四個階段:從非常痛苦到逐漸恢復
從不同的研究和報告歸納出,
大多數人在分手後會經歷四個大致階段:
▸ 初期:強烈痛苦期(1–4 週)
情緒最劇烈:懊悔、悲傷、焦慮、憤怒湧現。
如果你本身有焦慮依附或使用不健康的應對方式
(如酗酒、報復),痛苦會更嚴重。
▸ 中期:調整階段(2–3 個月)
情緒開始逐步緩和。
分手後三個月,
憂鬱與焦慮症狀往往有明顯下降(Gehl et al., 2024)。
▸ 長期:恢復時機(3–12 個月)
如果關係深度高、交往時間長,或依附不安全感強,
完全恢復到接近「分手前的正常狀態」,
可能需要半年甚至一年。
▸ 特殊情況:深度依賴(1 年以上)
如果和前任仍有頻繁聯繫、
共同社交圈或高度情感依賴,
有些人分手超過一年仍難完全釋懷。
時間的確能減緩痛苦,
但速度因人而異。
而不強迫自己「快點忘記」,
學會與回憶共存,
也是面對分手後不開心狀況有效方法。
🔹 「放不下」的痛苦
強大的人並非沒受過傷,
而是最終解開了心結。
有人看似灑脫,
其實他們曾經也痛到無法呼吸。
壓抑的人:假裝沒事,把痛藏起來。
強大的人:承認痛,允許自己哭、崩潰,
然後嘗試去理解、去消化。
解開心結並不是一夜之間的事,
而是一個需時的過程。
Eisma 等人(2022)的研究也揭示了
為什麼有些人一直放不下前度:
一些參與者在看到「前任照片」時,
下意識更快做出「靠近」動作,
而不是「遠離」。
這個「自動靠近偏差」平均快 +78.95 毫秒,
代表即使理性知道該放下,
身體和潛意識仍然渴望靠近前任。
研究還發現,
▸ 依附焦慮高的人:
更容易反覆思考
「為什麼會這樣?是不是我不夠好?」 → 痛苦更深。
▸ 仍把前任當依靠的人:
更容易渴望復合,
甚至幻想重修舊好 → 讓情感傷口難以癒合。
分手時間越久 → 痛苦顯著降低,
但對於依附焦慮高的人,
這個下降過程非常緩慢。
一個手在分手後復原,取決於前任
以往在你心中是佔據了什麼的位置。
🔹 分手後走出來?
Gehl 等人(2024)在 196 位年輕人的研究中又發現:
能採取這些調適方式的人,
分手後的復原速度明顯更快。
調適 coping 包括:
▸ 接受(Acceptance)
承認關係已經結束,不再否認或幻想。
▸ 正向重構(Positive reframing)
把分手看成成長、學習或自我探索的契機。
保持希望(Staying optimistic)
相信未來還會有新開始。
🔹 「總有一天我會好起來」
分手後,這一天會在不經意間到來:
當你看到他的消息,心裡不再泛起波瀾。
當你聽到屬於你們的歌,不再淚流滿面。
當你能在街上碰到他,而不迴避。
這一刻你會發現:
你已經走過最難的那一段。
🔹 所以,放下一個人是什麼感覺?
放下一個人,是心境的改變。
慢慢地,你會發現自己可以笑,
可以吃好吃的東西,可以重新期待明天。
最後,你終於明白放下的感覺就是:
那個人還在記憶裡,
但已經不再控制你的情緒。
❤️ 了解我們的 感情及婚姻諮詢服務
Eisma, M. C., Tõnus, D., & de Jong, P. J. (2022). Desired attachment and breakup distress relate to automatic approach of the ex-partner.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 75, 101713. https://doi.org/10.1016/j.jbtep.2021.101713
Gehl, K., Brassard, A., Dugal, C., Lefebvre, A. A., Daigneault, I., Francoeur, A., & Lecomte, T. (2024). Attachment and Breakup Distress: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ping Strategies. Emerging adulthood (Print), 12(1), 41–54. https://doi.org/10.1177/21676968231209232
Hald, G. M., Wimmelmann, C. L., Overup, C. S., Cipric, A., Sander, S., & Strizzi, J. M. (2023). Mental health trajectories after juridical divorce: Does personality matt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91(2), 426-440. https://doi.org/10.1111/jopy.12737
O'Hara, K. L., Grinberg, A. M., Tackman, A. M., Mehl, M. R., & Sbarra, D. A. (2020). Contact with an Ex-partner is Associated with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fter Marital Separation. 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 : a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8(3), 450–463. https://doi.org/10.1177/2167702620916454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