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家都是怎麼走出「喜歡的人不喜歡自己」的這件事,一個人分手前後的心理解析

大家都是怎麼走出「喜歡的人不喜歡自己」的這件事,一個人分手前後的心理解析

大家都是怎麼走出「喜歡的人不喜歡自己」的這件事,一個人分手前後的心理解析



我愛的人,不再愛我了。


不是沒被愛過的遺憾,

而是曾經被愛、卻被放棄的空白。

曾許下承諾「要一起走到老」,

今天卻像陌生人般冷淡。


「是不是我哪裡做錯了?」

可他已經不想回答。


➡️ 我認為人的一生太短暫了,

一定要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


有人認為,

愛情找個「愛你的人」會比較輕鬆。

但現實中,

或總是傾向去愛那個「讓自己有感覺的人」。


當你喜歡一個人時,

一條訊息能讓你快樂一整天,

一句敷衍能讓你失眠到天亮。


你想:「即使最後沒有結果,我也想真心一次。」


而最後,當你開始接受

「他也有選擇他想愛的人」這個事實,

有人就釋然了。 


因為你開始明白,

愛是自由的。


➡️ 難以釋懷,是因為怕再也遇不到這樣喜歡的人


放不下,不是因為對方多特別,

而是因為他喚醒了你某個「真誠的自己」。


那種喜歡,不計較、不防備、不演戲。

你用最單純的樣子對待他。


而當關係結束時,

你痛的不是失去他,

而是失去了那個「曾經的自己」。


你會怕再也遇不到這樣讓你心跳的人;

怕以後的自己變得理性、冷漠、再也無法真誠。


但的真相是:每一個讓你動過真情的人,

都是在教你更了解自己。


➡️ 為了快點走出來,有人走進了反彈式關係


分手後,人會本能地想找新出口。

有人選擇哭、選擇沉澱,

也有些人選擇立刻開始新的戀情。


「報復式戀愛」rebound relationship

彷彿是一種情感衝動, 

為了讓前任後悔、為了證明「我很好」,

所以投入新關係。


但 Brumbaugh 與 Fraley(2014)

在《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的一項實證研究中指出 「分手後越快開始新戀情的人,

心理與情感狀況普遍更健康。」


這聽起來或許反直覺,

卻說明了:

愛情不一定只能靠「獨自療傷」才能痊癒。


那些重新投入新關係的人,

往往在情感上更有自信、

對前任的殘留依戀較少、

而且整體生活的幸福感(well-being)也更高。


當然,有部分人確實是帶著「讓前任後悔」的心理,

但那也未必讓關係註定失敗。


因為人心的複雜之處在於,

動機可以混亂,但真誠可以後來居上。

若這段新關係能讓你重新相信愛、

那也是一件好事。


➡️ 一個人是如何由短暫戀情過渡到穩定伴侶?


人生中「愛情的低潮」多出現在 30 至 45 歲 之間,

這個階段的人往往同時面對

中年危機、育兒壓力、生活疲勞期。


在能遇見對的人之前,

不少人都會經歷那些「無法被愛回」的時候。


當你能在喜歡一個人的同時,

仍然保持生活的重心;

當你不再以「被愛」來衡量自己的價值;

當你懂得愛人之前,

能先好好愛自己,

你就更具備進入穩定關係的能力。


➡️ 下一段感情會否更好,取決於的其實是你自己


分手後最常聽見的一句話是:

「下一段會更好。」但什麼叫「更好」?

下一段感情會否更好,

關鍵不在於你遇見誰,

而在於你成為了誰。


早期多次的戀愛嘗試本身並不是壞事。

只要你在那些關係中學會了情緒調整、

溝通與信任,這些經驗都會成為未來穩定關係的基礎。


重點在於你有否「帶著覺察」去生活去愛,

而不是在重複破壞與焦慮中原地打轉。


例如,有人每段關係結束後,

都會花點心思去回想自己

在親密中焦慮或逃避的模式

他們會逐漸察覺自己的情感慣性,

從而在下一段關係中更有彈性。


但也有人,每段戀情都陷入同樣的失衡。

兩者都可能「談了很多戀愛」,

前者慢慢具備了穩定關係的能力,

後者則陷入一種循環,

換了人,卻演著同一齣劇。


當你有所領悟

愛情並不只是你有運氣去碰到一個

「更好的人」,那時候,

你應能遇見一段「更好的愛情」。



❤️ 了解我們的 感情及婚姻諮詢服務


Bellamy, T. (2025). Smitten: Romantic Obsession, the Neuroscience of Limerence and How to Make Love Last. Watkins Publishing.


Brumbaugh, C. C., & Fraley, R. C. (2014). Too fast, too soo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to rebound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2(1), 99-118. https://doi.org/10.1177/0265407514525086


Bühler, J. L., Krauss, S., & Orth, U. (2021).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cross the life spa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7(10), 1012–1053. https://doi.org/10.1037/bul0000342


Rauer, A. J., Pettit, G. S., Lansford, J. E., Bates, J. E., & Dodge, K. A. (2013). Romantic relationship patterns in young adulthood and their developmental anteceden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9(11), 2159–2171. https://doi.org/10.1037/a0031845


Seiffge-Krenke, I. (2003). Testing theories of romantic development from adolescence to young adulthood: Evidence of a developmental sequ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7(6), 519–531. https://doi.org/10.1080/01650250344000145

留言


Alvin Yip

超過十年感情諮詢諮商經驗

以往多次協助單身人士尋覓真愛

現則為復合挽回婚姻狀況等

感情問題作諮詢

曾提出『黃金二分鐘』定律

蔚為一時佳話

曾接受《TVB》《Viutv》

《香港01》《香港電台》

等多家媒體訪問報導

亦舉行首個商場極速約會派對活動

一切愛情感情

婚姻疑問第三者婚外情出軌問題

歡迎預約諮詢

  • Instagram
replicate-prediction-xaopk3jbgknfhfl2dmn6z563je.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