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情人的真面目】一切都只因我太愛你,是最危險的情話
- Alvin Yip

- 10小时前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恐怖情人的真面目】一切都只因我太愛你,是最危險的情話
「我太愛妳了,才會這樣做」
「我只是想知道你在哪裡,因為我關心你」
聽起來甜蜜、甚至讓人覺得是深愛。
但同時,當「愛」開始變成控制的理由,
是一個人成為恐怖情人的先兆。
➡️ 一切解釋為愛
恐怖情人的可怕,
不在於他多兇、或有多暴力,
而是他總能把所有的行為,
都合理化為「愛」。
他查你手機,說是因為信任很重要;
他要你報行蹤,說是為了你的安全;
他限制你跟異性朋友接觸,
說是「我只是怕失去妳」。
久而久之,
你或會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太敏感,
甚是不懂他的好。
這些要求可以形容為「愛太深」的表現,
但也正正是控制慾的體現。
恐怖情人的語言裡,
對於「自由」有不同的見解。
更著重的可以是「你需要完全屬於我」:
包括你的時間、你的朋友圈、你的思考,
甚至你的種種快樂,最好也與他有關。
➡️ 戀愛初期:控制以「關心」包裝
剛開始,他會讓你覺得被呵護。
他每天訊息不斷,
問你「到家了沒?吃飯了嗎?有沒有人騷擾妳?」
你會覺得,他真體貼。
但這種「關心」,慢慢變成了監控。
如果你回得慢一點,他就開始質問:
「妳在跟誰聊天?是不是不想理我?」
若你出門沒回報,他就情緒化地說:
「我擔心了一整天妳都不在意。」
那種關心的頻率,從溫暖變成壓迫;
那種情緒的反應,從甜言蜜語變成情緒勒索。
到後來,你不再覺得幸福,只覺得害怕。
因為你知道,只要一句話說錯,他就會爆炸。
➡️ 暴力不只在拳頭裡,也在語氣與沉默之間
有些恐怖情人的確會動手,
出現肢體上暴力,但更常見的,
是來自心理暴力。
「妳是不是笨啊?這種事都不懂。」
「沒有我,妳什麼都不是。」
「我都這麼愛妳了,妳怎麼還要懷疑我?」
他說這些話時的語氣,有刺既狠。
有時甚至不需要說話,
只是一個眼神、一段冷戰、一聲嘆息,
都足以讓你整夜不安。
而暴力也不一定有傷痕。
它可以藏在「妳讓我很失望」的指責裡,
也可以藏在「算了,隨妳吧」的冷淡中。
真正的恐怖,
是他讓你開始懷疑是自己的問題。
是不是因為我不夠懂他、
當伴侶不夠「稱職」,
才讓他變成這樣。
➡️ 控制慾令人越來越猖狂
控制慾,有時就像毒品。
一旦成功一次,他會更大膽。
他查過一次你手機沒出事,
下一次就會翻你社交媒體、
甚至看你所有的聊天紀錄。
他情緒化一次你就哄他,
他就學會用情緒勒索去得到更多。
每次你退讓,他就更大膽。
而在這樣的關係裡,你也慢慢被馴化。
你學會提前報備、學會道歉、學會安撫他的怒氣。
你覺得自己在「維持感情」。
➡️ 很難才難分手
有人會問:「為什麼受害者不乾脆離開?」
但真正經歷過的人會告訴你,
恐怖情人最令人懊惱的,
除了相處,更是分手。
他會哭著說:「我不能沒有妳。」
也會威脅:「妳敢走,我就死給妳看。」
他甚至會出現在你家樓下、公司門口、朋友聚會,
像影子一樣不肯消失。
你開始害怕分手會帶來更大的報復,
所以選擇「先穩住他」。
不敢拉黑、不敢拒絕、不敢說狠話。
最後的確會感到自己不敢離開他。
➡️ 分手後仍騷擾
即使分開了,有些恐怖情人仍未接受真正放手。
他可能會以「當個朋友也好」「關心」為名不斷聯絡你:
「我只是想知道妳過得好不好。」
「我們這麼久的感情,妳真的能忘記我嗎?」
若你不回,他就開始詛咒、責備、辱罵。
若你回了,他就誤以為還有機會。
有些人甚至會用「報復式愛情」手段:
洩露你的私密照片、散播謠言、威脅家人。
他們以為「既然得不到,就要一起毀掉」。
這種「後期糾纏」不只是行為暴力,
更是一種心理掌控的延續。
對方想確保,即使不再一起,
你也永遠逃不出他的陰影。
➡️ 明明是愛上一個人,為何走向了恐怖
他是喜歡你,愛你,
但他也可能不怎麼覺得自己壞在了那。
他相信自己只是「愛太深、太用力」。
愛與控制,有時非常容易混淆,
真正的考驗,不在於他多愛你,
或是在於伴侶能否尊重彼此的界線。
愛情會讓我們在生活上變得更勇敢,
而不是更卑微。
❤️ 了解我們的 感情及婚姻諮詢服務
Choudhury, A.A., Martland, N. & Luzon, O. Women’s Experiences of Coercive Control in Intimate Partner Relationships: a Qualitative Systematic Review. J Fam Viol (2025). https://doi.org/10.1007/s10896-025-00970-6
Kuo, S. Y., Zhang, L., & Chang, K. M. (2023). Technology-Facilitated Abuse in the Context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 Qualitative Study of Women Survivors in Taiwan. Violence against women, 29(12-13), 2464–2485. https://doi.org/10.1177/10778012231188093
Love, H. A., Spencer, C. M., May, S. A., Mendez, M., & Stith, S. M. (2020). Perpetrator Risk Markers for Intimate Terrorism and Situational Couple Violence: A Meta-Analysis. Trauma, violence & abuse, 21(5), 922–931. https://doi.org/10.1177/1524838018801331
Tiwari, A., Cheung, D.S.T., Chan, K.L. et al. Intimate partner sexual aggression against Chinese women: a mixed methods study. BMC Women's Health 14, 70 (2014). https://doi.org/10.1186/1472-6874-14-7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