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東亞創傷式溝通?】當情侶之間,用帶有攻擊性的方式去表達需求
- Alvin Yip
- 25分钟前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典型的東亞創傷式溝通?】當情侶之間,用帶有攻擊性的方式去表達需求
部份情侶對這種溝通方式
感到熟悉又窒息,
明明心裡渴望被愛、被理解,
說出口的卻是一連串帶刺的話。
有些人的確,不懂如何表達怎麼說「我需要你」。
可能是不會、也不願直接表達愛,
但傷人的話語卻表達得非常到位。
🔹 有人不喜說「我想你」,
卻會說「你怎麼都不找我?」
有人從小從一種
「不能太直接表達」的文化氛圍裡長大。
你不能太坦率說喜歡,會被笑太率直。
於是我們學會了「拐著彎」表達情感。
只是這個「彎」,有時會加上了一些刺。
例如,有人心裡明明想的是「我很想你」,
卻說出口變成:「你怎麼這麼久都不找我?」
或者其實只是想被關心,
說的卻是:「你根本就不在乎我吧。」
這些話的背後,不是想讓伴侶受傷,
但表達的方式,卻像是在攻擊對方。
🔹 我「敢」愛你:在愛情中,我們對情感表達的恐懼
在進入一段關係後,
有些情侶內心最深的恐懼之一,
其實是:「我可以毫無防備地愛你嗎?」
恐懼可以源於成長經驗,
自小看到父母間也不太擅長情感表達,
也可能是在過去的感情裡,
真心話沒有得到回應,甚至被嘲笑、忽視。
所以,即便我們內心渴望親密,
也不敢赤裸裸地說出真正的感受。
這種情感上的膽怯,
會讓我們寧願用間接婉轉的語氣去溝通,
也不願說出「其實我只是想你抱抱我」。
🔹 隱性攻擊式溝通
舉個典型的例子:有一方生病了,
心裡其實渴望的是
「你能不能來找我」。
但對方回覆的是:「有去看醫生嗎?」
「有沒有吃藥?」
這句話沒有錯,甚至很理性、實際,
但對當事人來說,有時會成為一盆冷水。
於是他可能不爽地已讀不回。
乾脆冷戰、發脾氣、關機。
用小情緒來「提醒」對方,
這就是用隱性攻擊去表達需求的典型情境。
不開心 → 不說明 → 用冷漠或小情緒表達 →
對方一頭霧水 → 我們更失望
此時有人或會問道:
「你為什麼不直接說希望他來看看你?」
「他如果真心在乎我,就應該自己想到,不需要我說。」
這句話,是不少人在親密關係中最深的心結。
我們常把「他能不能懂我沒說出口的話」
當作衡量愛的標準,
彷彿只有對方「自發」的行動才算真心。
但事實可以是,
每個人對「最基本應該做到的事」
都有不同的定義。
有人認為「主動上門照顧」才是愛;
有人則覺得「關心訊息」已經足夠體貼。
有時候,只要你開口,他其實會願意做。
即便是你提的,只要他行動了,
也是在為這段關係付出。
如果希望對方及後「做得更好」,
可用「鼓勵」來塑造行為,
其實是最有效的方法。
🔹創傷式溝通另一個特徵: 無意識的貶低對方
對方開心分享一件成就:
「我今天在公司開會表現得不錯!」
伴侶回:「喔?這種小事也值得說啊。」
伴侶想嘗試新的東西、換工作、學才藝,
另一方卻不假思索地說:
「你行嗎?你又三分鐘熱度。」
在對方心中,這是直接的貶低與否定。
這些話的本質,有時不過是潛意識裡在說:
「我覺得一直沒有被你理解」「我沒有被愛」
「我覺得你沒有看到我」。
只不過,這些真實的情緒,
用了以上的方式去表達出來;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讓你也難受」的反擊式表達。
我感覺糟糕 → 我希望你也感覺糟糕 → 你才會看到我
🔹 你會選擇處理「發瘋的人」,還是讓人發瘋的環境?
情侶在衝突中,
較常會看到對方是否「在發脾氣」,
然而,同樣值得你留意的,
是這種脾氣的背後,
其實是從什麼原因而表現出來。
如果我們只處理對方的情緒,
而不改變那個讓人窒息的互動環境,
問題永遠會反覆上演。
有些人習慣用「控制」來維繫關係;
些人則習慣用「逃避」來保護愛情。
這些模式都會在戀愛中不斷交錯。
🔹 現實壓力:讓我們不自覺走向創傷式溝通
男女在親密關係裡常受傳統角色束縛。
男性害怕示弱、擔心地位受質疑;
女性即使收入提升,也因「性別偏離補償」
(gender deviance neutralization)現象,
當妻子收入高於丈夫時,反而增加家務,
而丈夫則減少,形成 U 型關係。
這種隱性壓力在有孩家庭中特別明顯,
讓女性身心負擔加重。
長期下來,雙方在關係中的情緒累積難以直接表達,
最後也就轉化為冷嘲、貶低、諷刺等創傷式溝通。
🔹 愛不是讓我們完整,而是揭示我們的不完整
愛情像是一面鏡子,
會清楚地照出你內心最脆弱、最難以面對的地方。
當你在關係裡,
對某些事特別敏感、特別容易爆炸,
其實那不一定是對方的問題,
而是你心裡某個未被安撫的創傷被觸動了。
🔹 我不知道,當我需要擁抱的時候,你會不會鬆開手
情侶相處中真正的困窘,
或不是誰做錯了什麼,
而是「我不知道我脆弱的時候,你會不會在」。
在創傷式溝通的背景下,
我們太習慣「用理性蓋掉情緒」,
或者「用情緒去測試對方」。
親密,也來自敢於誠實說出需求,
並相信對方不會逃走。
當一段關係裡,兩個人都願意放下防備,
是修復的開始。
❤️ 了解我們的 感情及婚姻諮詢服務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