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缺愛的背後?】我的另一半,在單親家庭中長大


【缺愛的背後?】我的另一半,在單親家庭中長大

【缺愛的背後?】我的另一半,在單親家庭中長大



在伴侶諮詢中,我們會遇到一種情況: 

當事人說不出對方有什麼大問題,

但就是感覺「相處起來總有距離」、

「好像永遠進不到他的內心」;

深入了解背景後,

我們發現,那位伴侶來自單親家庭。


這並不是標籤化,

而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

的確經歷了一些與雙親家庭不同的情感養成模式,

而這些痕跡,會默默地延伸進他們的親密關係。


➡️ 單親家庭的小孩就不懂愛?


這是社會對單親家庭孩子最常見的偏見之一。


根據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2021 年的一項研究指出,

單親家庭出身的成年人在建立長期伴侶關係時,

情緒表達與依附風格會略顯保留,

但這並不表示他們缺乏愛的能力,

而是表達與連結的方式需要更多理解。


他們的確較習慣壓抑自己的需求,

甚至會用照顧別人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這樣的「逆向付出」模式,

其實也反映出他們內心渴望建立關係,

只是方式比較隱晦。


➡️ 單親成長,不是缺陷,但有一些痕跡


要強調的是:

單親成長不是一種「劣勢」,

也不是什麼不好。


但它確實會影響一個人

對情感的理解、關係的期待,

以及如何在愛裡表達自己。


一個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人,

可能經歷過這些:

在很小的年紀就學會獨立,

不願讓人擔心。


習慣情緒自理,不需求助,

也不認為可以依靠別人。


曾經在父母分開的過程中,

感受到被遺棄、不被選擇的痛。


看過某些案例是長期壓抑、犧牲,

進而對親密關係本身感到懷疑。


而這些經驗,

會在潛意識裡形塑出他們的親密關係行為模式。


➡️ 缺乏母愛或缺乏父愛長大的人,有什麼分別?


根據依附理論的發展,

父親與母親在早期親子互動中扮演的角色不同,

影響也有所區別。


缺乏母愛的人:


較可能在人際關係中呈現出「焦慮型依附」——

害怕被忽略、渴望確認、對親密感高度敏感。


缺乏父愛的人:


則較常出現「逃避型依附」——

不願過度親密、習慣自己處理問題、

不擅長表達情感。


一篇發表於 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 的研究(2019)發現,

早期與母親關係疏離的受試者

在親密關係中表現出較高程度的依附焦慮,

而與父親疏離者則在建立親密連結時

展現較高的防衛性。


這些情感模式進入親密關係後,

或會被誤解為

「不成熟」、「不願負責」、「忽冷忽熱」。


➡️ 常有的三種關係特質


過度獨立,不擅依賴


不習慣「一起承擔」,

凡事自己扛,連情緒都默默處理。


這不是因為他不愛你,

而是因為他們從小就學會

「靠自己比較安全」。


情緒防禦高,不喜歡被看穿


當你想靠近他們,

想問一句「你怎麼了」,

他們可能會回:「沒事啊」,

然後轉身沉默。


矛盾的親密需求


其實也渴望親密,

但一旦關係太近,他們又會感到不安。


你靠近,他們退後;

你後退,他們又主動。


他們內心可能對愛有一種「靠近=受傷」的印象。


➡️ 與單親家庭長大的人戀愛會很麻煩?


你或常會感受到一種張力:

覺得「我給很多」,

但對方似乎「沒有回應」,

甚至顯得冷淡或疏離。


這是因為,

他們對「關係」與「安全感」的需求與理解方式,

與你想像的或有不同。


有些人會說:「他是個缺愛的人。」 

但這樣的標籤其實是危險的,因為:

他不全然是缺愛,而是對愛有一點陌生。


他們可能從小看到的是,

父母感情破裂、其中一方長期缺席、

另一方忙於生活奔波,

沒有情緒餘裕去照顧孩子的感受。


於是,他們常常看到的愛是:

要有用,才值得被留在關係裡。

情緒表露會被視為「麻煩」。

先照顧好自己,才不會被遺棄。


➡️ 作為另一半,你會感受到什麼?


他總是說「沒事」,但你知道他有事。

他不太會表達愛,但你知道他也在意。

他很難接受你的付出,

甚至會覺得「太好了我不配」。


你感覺不到衝突,但也感覺不到安心。


你不是在對抗他這個人,

而是在對抗他過去的經歷與防衛機制。


➡️ 這些孩子口中的安全感是什麼?


在諮詢中,

我們常聽到來自單親家庭的伴侶說:

「我很需要安全感。」


但你以為的「每天報備」、「說我愛你」,

對他來說也許並不是安全感的來源。


他們要的安全感,可能是:

▸ 你不會突然離開

▸ 你不會在情緒中丟下他不管

▸ 你可以接得住他的脆弱,而不是反應更激烈的情緒


一項由美國心理學會(APA)

發表的調查(2020)指出,

單親家庭成長背景者在成年後,

最重視的是伴侶的「情緒穩定性」與「長期的陪伴承諾」,

遠高於外表條件與經濟因素。


對他們而言,安全感不是偶爾熱情,

而是更像一種預測性。


➡️ 我們其實都在與對方的過去談戀愛


無論來自單親家庭還是雙親家庭,

每個人進入親密關係時,

帶著的都不是空白的一個身軀,

而是裝滿過去經驗的靈魂。


有人帶著信任,也有人帶著懷疑。

有人學會怎麼靠近,

也有人學會怎麼保護距離。


當我們愛上一個人時,

我們不只是愛他現在的樣子,

也在學習理解他走過的路。


若你的另一半自單親家庭,

希望你能夠: 

用你的耐心與理解,陪他慢慢相信。


不是所有關係都會崩壞,

這一次,總可以是一個例外。



❤️ 了解我們的 感情及婚姻諮詢服務



Cherlin, T. (2016). The ways children of divorce love differently. Moving Past Divorce. https://movingpastdivorce.com/2016/02/the-ways-children-of-divorce-love-differently


Anderson, J. (2014). The impact of family structure on the health of children: Effects of divorce. The Linacre Quarterly, 81(4), 378–387.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4240051/#:~:text=


Rutkowski, C. (2018). Early family experience affects later romantic relationships. NIH Research Matter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https://www.nih.gov/news-events/nih-research-matters/early-family-experience-affects-later-romantic-relationships


Sharma, A. (2022).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of young adults belonging to single parent families with mother as primary caregiv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ian Psychology, 10(2), 123-135.

コメント


Alvin Yip

超過十年感情諮詢諮商經驗

以往多次協助單身人士尋覓真愛

現則為復合挽回婚姻狀況等

感情問題作諮詢

曾提出『黃金二分鐘』定律

蔚為一時佳話

曾接受《TVB》《Viutv》

《香港01》《香港電台》

等多家媒體訪問報導

亦舉行首個商場極速約會派對活動

一切愛情感情

婚姻疑問第三者婚外情出軌問題

歡迎預約諮詢

  • Instagram
replicate-prediction-xaopk3jbgknfhfl2dmn6z563je.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