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全意愛一個人,就該無條件包容嗎?】其實親密關係中,我們都可以對人又對事,談談感情中的界線與原則
- Alvin Yip
- 6月19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6月20日

【全心全意愛一個人,就該無條件包容嗎?】
其實親密關係中,我們都可以對人又對事,
談談感情中的界線與原則
愛一個人,
真的不用理是非對錯?
全心全意對他好?
當對方做錯了事,
我們是要「對人不對事」地放過他,
還是「對事不對人」地講道理、分是非?
這看似哲學的問題,
每天都在真實的情侶關係中上演。
🔹 對人心太軟,對事太寬容
當我們太愛一個人,
往往會忽略了行為本身所帶來的傷害。
也有些朋友解釋說
是看重的是對方的本質,
相信他的內心是善良的、值得被愛的,
即使出軌,亦忍不住原諒。
會傾向淡化事實、合理化錯誤,
甚至說服自己「他不是故意的」。
這種心態的背後,
是一種對失去的恐懼,
亦是一種對關係的執著。
然而,
當我們一再對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不但容易讓問題反覆發生,
亦會逐步侵蝕自己的情緒底線。
在愛情中,如果我們只「對人」,
不看「對方做了什麼」,
那其實是對自己殘忍。
久而久之,我們可能會在關係中迷失自我,
把「愛他」等同於「容忍一切」,
讓對方失去界限感,
而自己也失去了被尊重的資格。
愛不是一味退讓,
而是在對方做錯事時,
有勇氣說:
「我愛你,但我不能接受你這樣對我。」
🔹 只對事,不對人,是理性還是冷漠?
相反,也有些人過於強調理性,
過於注重行為的對錯與邏輯推演。
有人把「對事」看得很重,
卻可能遺忘了「人」的情感層面。
事情雖然重要,
但一個人背後的感受、動機、
脆弱同樣不可忽視。
當我們只聚焦於事件本身,
而不願意理解背後的情緒與關係動態,
感情就容易變成一場無止境的爭辯。
結果兩人變成敵人一樣互相辯論,
問題未解決,感情卻先耗盡。
理解,不只是分辨對錯,
而是願意花時間進入對方的情緒世界,
看看「為什麼你會這樣做」,
而不只停留在「你做錯了什麼」。
🔹 有一種愛情:既對人,也對事
親密關係,
不是偏向一方,
而是能在「對人」與「對事」之間拿捏平衡。
以下是幾個生活中的例子,
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平衡:
情境一:對方工作壓力大,語氣差
如果你選擇「只對人」,
你會說:「他就是這樣的人,我只能忍。」
如果你選擇「只對事」,
你會說:「他不該對我這樣說話,我要和他開幹。」
還有一種做法是:
「我明白你壓力大,但我也有感受,
下次可不可以先讓我知道你發生了什麼事?」
照顧到對方,也不委屈自己。
情境二:對方隱瞞與前度聯絡
只「對人」的反應是:
「他說只是朋友,什麼也無能做了。」
只「對事」的反應是:
「他欺騙我,這段關係完了。」
也有一種做法是:
「我信任你,但我需要安全感。
你可以解釋你們之間有什麼原因要聯繫嗎?
未來是否可以避免單獨聯絡?」
有時候,我們在感情中需要堅守原則,
但也讓雙方有坦誠對話空間。
🔹 「對人」是感情的溫度,「對事」是關係的方向
愛情不是戰場,不需要天天分輸贏,
但也不是賭場,不該用盲目的信任去下注。
「對人」給予我們溫柔、耐性、寬容,
「對事」則提醒我們界線、尊重與責任感。
只有兩者兼備,愛情才能走得更遠。
🔹 運用這份平衡感於相處中
▸ 停一停再回應
遇上衝突,先想清楚:
「我現在是因為情緒在作反應,
還是真心認為他做錯?」
▸ 區分人與事
人可以被理解,
事可以被解釋。
例如:「我相信你沒惡意,
但這件事讓我受傷了,
我們可以談談怎樣避免重複嗎?」
▸ 從對抗走向合作
不要只想「我要說服你」,
而是想:「我們怎樣一起解決這件事?」
🔹 愛一個人,不是放棄原則,而是建立共同的價值
在深愛對方的同時,
也不忽視事情的對錯;
在堅持原則時,
也不忘溫柔的對待彼此。
「對人又對事」這五個字,
不只是情感管理的智慧,
也是一種對關係長久的承諾。
❤️ 了解我們的 感情及婚姻諮詢服務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