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心不在?】伴侶出軌後會經歷的戒斷反應
- Alvin Yip
- 4月15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4月17日

【人在,心不在?】伴侶出軌後會經歷的戒斷反應
當出軌者「浪子回頭」、
選擇結束外遇、回歸正軌時,
故事真的就此圓滿了嗎?
事實上,出軌者回頭的過程,
並不如戲劇般乾淨俐落。
即使身體離開了第三者,
心理上卻常陷入一種極為複雜的
「不忠後戒斷反應」:
他既想重建眼前的關係,
也會在夜深人靜時懷念那段禁忌之愛;
他一邊認罪悔過,
一邊心裡卻仍不時浮現對外遇對象的情緒牽掛。
➡️ 什麼是「出軌後的戒斷反應」?
在出軌行為中,
無論是曖昧、肉體還是情感出軌。
第三者往往也成為出軌者情緒依賴的一部分。
他可能是逃避壓力的出口,
是對自我價值的補償,
是關係中未被滿足的投射對象。
因此,當出軌者決定斷開這段關係,
心理上其實同樣會經歷焦慮、空虛、後悔、困惑,
甚至是強烈思念的「戒斷反應」。
常見的出軌戒斷反應包括:
情緒落差感
回到「原配關係」後,
生活恢復平穩,
但缺乏了外遇中的刺激或滿足。
這種情緒落差會讓出軌者短暫懷疑:
「我現在應該怎樣?」
他可能不敢說出口,
卻會表現出冷淡、悶悶不樂、
對日常感到乏味等反應。
對第三者的「美化想像」
記憶常出現選擇性回憶,
只記得美好、不記得痛苦。
於是第三者在腦海中變得理想化,
像是一個被迫放棄的「靈魂知己」,
而原配則成了「現實妥協」。
這樣的心理會激發遺憾感,
阻礙真正回歸關係的決心。
又內疚又防備
出軌者常會一邊為自己的背叛感到罪惡,
一邊也在心中對伴侶產生防禦:
「你偷看我的電話是不道德的」
「我們的感情本來就有問題」。
這種「罪疚 + 自我辯護」的交錯心理,
讓對話難以真正誠實。
自我價值動搖
有些出軌者,其實不是愛第三者,
而是透過被愛、被欣賞、被需要的感覺,
來修補自我價值感。
一旦失去以上的情緒補給,
會出現明顯的失落與空虛,
甚至出現短期抑鬱傾向。
➡️ 這些反應,對關係修復有什麼影響?
☑️ 對伴侶而言
自己出軌的傷痛尚未癒合,
但眼前這位「回頭」的人,
情緒不穩、說話閃爍、不夠積極,
甚至偶爾還顯露出對第三者的情感餘溫。
這會讓伴侶感覺極度不安全,產生如下反應:
「你根本沒真正回來。」
「你是不是還在想她?」
「我竟然原諒了這個人,是不是太傻?」
這不僅再次打擊受傷方的信任,
也讓重建關係陷入卡關狀態。
☑️ 對出軌者而言
他們常面對兩種壓力夾擊:
內在的:
「我怎麼還會懷念那段關係?
我是不是心有餘悸?」
外在的:
「她原諒我了,
我卻還無法百分百回歸,這是不是更傷她?」
這種雙向撕裂會讓出軌者出現情感壓抑、
表現遲鈍、甚至語言上的暫時失能,
不知如何說出口、也不知如何表現「正確的悔意」。
➡️ 伴侶該怎麼理解這段「戒斷期」?
理解,不代表接受出軌;
同理,不等於合理化傷害。
但若關係雙方都決定給彼此一次重建的機會,
那麼認識「出軌者戒斷期」的心理過程,
能讓我們更理性面對混亂期的反覆:
他是正在經歷心理重組的真空;
他也害怕講錯話再次被攻擊;
他整體人的思緒正在拉扯。
此刻,比道德審判更重要的,
是雙方能否建立安全的對話空間與可見的修復行動。
➡️ 走出出軌的真正轉捩點:從情緒補償轉向實質承擔
對曾經出軌一方而言,
真正的重生肯定不在於口頭保證,
而在於他是否有勇氣面對出軌後的關係。
他要做的,不是只說「我回來了」,
而是能:正視那段外遇;
把與第三者的聯絡劃好界線,
而非讓對方誤以為關係尚有可能;
把內疚轉化為具體行動,
修復對伴侶的損害;
在重建信任的同時,
也重新面對自己逃避過的責任與需求。
➡️ 回頭路是充滿挑戰的斜坡
「我已經決定回來了,為什麼還是這麼累?」
這就是「出軌後戒斷期」的真相。
這條回家的路,是心理與責任的重新靠近。
它需要雙方都認知這不是一夜間的修復,
而是一場重新建立信任的重構工程。
而你要問的不是:「他現在還想不想她?」
而是:「我們現在,能不能一起面對真正的狀況?」
因為真正的浪子回頭,
不只是停止出軌而已。
❤️ 了解我們的 感情及婚姻諮詢服務
今天一起為你的感情問題找到新方向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