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愈來愈多人選擇的生活方式】不婚不育,是一種理性的選擇?
- Alvin Yip
- 2天前
- 讀畢需時 4 分鐘

【一種愈來愈多人選擇的生活方式】不婚不育,是一種理性的選擇?
曾幾何時,
結婚生子是人生的必經階段。
但到了今天,
「不婚不育」不再是一種社會邊緣現象,
而是一種愈來愈多人選擇的生活方式。
不只是年輕人,三十幾、四十歲的人們,
仍然堅持不婚不育。
在多個高收入國家,
包括日本、韓國、德國與台灣,
結婚與生育率皆呈現顯著下降趨勢。
例如,台灣2021年新生兒人數創下歷史新低,
結婚對數也較10年前減少超過三成。
然而,不婚,不代表不談戀愛
➡️ 選擇不婚:拒絕「制度化的親密關係」
在諮詢中,
越來越多個案主動提出:
「我其實沒想過要結婚,只想談一段舒服的感情。」
這樣的想法背後,並不是恐婚,而
是對婚姻制度本身的質疑:
為什麼愛情一定要走向婚姻?
我可以承諾你一段關係,
但我不想走進婚姻。
婚姻真的能保障我們的愛嗎?
還是它更像一種社會合約?
Pew Research Center 2021年的調查,
有高達61%的未婚美國成年人認為
「結婚對於一段穩定關係並非必要條件」。
對某些人來說,結婚是一種壓力來源,
而非安全感的來源。
➡️ 不育:拒絕預設的人生路線
當我們問起那些選擇不育的人:
「為什麼不想生小孩?」
他們的回答很真誠,也很現實:
▸ 「我不確定我能當一個好父母。」
▸ 「我連自己都還在找方向,怎麼負責另一個生命?」
▸ 「我不想生出來讓他跟我一起面對這個世界的焦慮。」
Th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2020年的一篇研究指出,
女性選擇不育的原因中,
「對母職角色的抗拒」與「
對自身自由的重視」是兩大主因
對他們而言,
不育不是自私,也不是逃避,
反而是一種對未來負責任的選擇。
➡️ 在關係中選擇不婚不育,能穩定嗎?
有些聲音會問:
「那不結婚、不生小孩的關係還能長久嗎?」
其實在人際關係中,
需要的是溝通與共識。
不婚不育的伴侶關係,
因為少了制度性的保障
(如配偶身份、法律認定的責任),
更需仰賴彼此的信任、透明與承諾。
這種關係有它的挑戰,也有它的自由:
▸ 沒有孩子,兩人能將注意力集中在彼此上。
▸ 沒有婚姻約束,兩人能更自由結束一段關係。
心理學家 Bella DePaulo 指出,
單身或非傳統家庭模式的人,
反而更常展現出對關係的主動經營與情緒成熟,
因為他們不是靠制度,而是靠選擇維持關係。
➡️ 面對來自家人的壓力:你是不孝嗎?
不婚不育者最常遇到的,
莫過於來自家庭的質疑與催促。
▸ 「再不結婚就老了。」
▸ 「我什麼時候才能抱孫?」
▸ 「你一個人不寂寞嗎?」
但這些話的背後,
多是長輩的焦慮。
在不孝之外,
更肯定的是你走在一條他們不熟悉的路上。
要面對這樣的落差,
除了堅定自己的選擇,
也可以用更溫和的方式溝通:
告訴他們,你過得好,
比形式上的「完成任務」更重要。
➡️ 我們需要更多元的關係典範
「不婚不育」漸漸遠離了負面的社會標籤,
而開始成為值得被理解的生活選項。
人們背後想到的是:
他們不願意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
把自己的人生推入一個不適合的框架。
他們在等待的,不是一個對象,
而是一種真正舒服的方式去愛與被愛。
2022年 Nature Human Behaviour
一篇橫跨歐亞多國的研究指出,
個體在非婚非育的情境中,
並不會因而降低幸福感或心理健康,
反而在自我實踐、
社交自主與情感選擇上有更高自由度。
我們的社會太長時間只提供一種關係模式
(結婚、生子、養家),
但未來的人際關係圖譜,
勢必要打開更多可能性。
這些,都不是「錯誤的人生」,
而是多元的幸福樣貌。
當你選擇不婚不育,
不是在對抗社會,
而是對自己的誠實。
Pew Research Center. (2021). Marriage and cohabitation in the U.S.
Park, N. K., & Lee, H. J. (2020). Voluntary childlessness and attitudes toward parenthood.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82(4), 1234–1248.
DePaulo, B. (2021). Singled out: How singles are stereotyped, stigmatized, and ignored—and still live happily ever after. St. Martin’s Griffin.
❤️ 了解我們的 感情及婚姻諮詢服務
今天一起為你的感情問題找到新方向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