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說的一樣,為何另一半總要先否定你?】你被伴侶反射式否定了嗎?關係中其中一種累人的溝通模式
- Alvin Yip
- 52分钟前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明明說的一樣,為何另一半總要先否定你?】你被伴侶反射式否定了嗎?關係中其中一種累人的溝通模式
你向另一半提出提出一個看法,
他第一句話往往是:「不是啦」,
但下一秒他說的內容,
其實完全跟你剛才講的一模一樣。
你說:「我覺得你最近太忙,都沒怎麼陪我。」
他回:「不是這樣,只是我最近工作真的太多,壓力很大......」
結果你發現,
他其實也承認了你說的那些事,
只是語氣裡,總有一層不願承認的抗拒感。
這種對話,不是吵架,
卻讓人感到一種被隔開的疲憊。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
情侶之間的反射式否定溝通。
➡️ 反射式否定:
不是反對你,而是反對「先承認你」
這種溝通方式最明顯的特徵,
就是對方慣性地用「不是」開頭,
但後續又講著跟你同樣的內容。
這不是惡意的反對,
而是一種潛意識的自我保護反應。
對某些人而言,
承認你說得對,就像是「先認輸」。
而在一段親密關係中,有
些人對「輸贏」特別敏感,哪
怕是一句對話,
他也會下意識先站穩自己的立場。
➡️ 其實與對錯無關,明明只是基本的溝通
你說這句話的時候,
根本沒有想要指責他。
你只是想讓他知道你內心的感受、
想找回一點溝通。
但他未必懂。
他以為你想發洩情緒,
也是一場爭執的開端。
於是他急著反駁、澄清、否定,
他急著否認你的觀點。
而他呢甚至還在以為自己邏輯清晰、
有理有據,卻不明白你為何突然變得冷淡疏離。
➡️ 這種溝通模式,會讓人變得不想溝通
被這種「每次都先否定你」的語氣包圍久了,
你會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應該放棄了。
你會內化他的語言,開始:
「還是不說好了,怕了他」
➡️ 反射式否定背後
▸ 習慣被質疑或被批評的人
來自批判性原生家庭的個體,
成長過程中可能習慣了「被挑錯」
或「說話不被接納」。
於是,他們學會了在面對他人建議時,
先否定再慢慢接受,
以保護自己免於再次感受到被否定的傷害。
例如來自一個經常被誤解的原生家庭,
在這樣的成長背景下,
他學會了「先否定」的方式。
久而久之,他變得極度敏感,
對任何來自外界的意見或建議,
都要先反駁一下,
才能證明自己的立場。
▸ 重視主控權和自我判斷力的人
對某些人來說,
先否定是一種「我有自己的想法」的表達方式。
他們未必真的反對,
只是下意識地想展示「我不是被你牽著走」,
從而保留對話中的主動權。
▸ 情緒較緊張或經常處於壓力之下的人
當情緒長期處於緊繃狀態時,
人會更傾向以防衛性姿態回應外界刺激。
即使只是簡單的建議,
也可能被視為干涉或挑戰,
自然地反應就是「不是這樣吧」。
從對方的角度來說,
他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總是這樣在回應你。
➡️ 反射式否定對關係造成的影響
初期可能只是一些無傷大雅的小習慣,
但若長期持續,會對親密關係造成以下幾點負面影響:
▸ 累積失落感
說話的一方會感覺每次溝通
都要經過一輪「攻防」才得到認同,
除了會產生「牛頭不對馬嘴」的感受,
即使對方最後接受建議,
也會覺得過程中缺乏理解。
▸ 溝通效率下降
當每次對話都從否定開始,
實際上消耗了大量不必要的情緒,
也消耗了溝通的耐性。
▸ 建立不良互動循環
可能會演變成雙方互相防衛的溝通模式。
A否定B,B反駁A,
對話變成了角力場。
➡️ 走出反射式否定
▸ 從當事人角度
如果你是習慣先說「不是啊」的一方,
可以嘗試在對方說完之後,
先停頓,再回應。
讓語言從「立即防衛」
轉為「聽清楚再思考」。
例如: ❌「不是啦……」
✅「我先想一想,好,明白了……」
這樣的轉換,讓對方覺得被尊重。
▸ 從聽者角度
正向回應:給彼此肯定起點
可以嘗試以不同方式回應,
例如:「我覺得我們剛才說的其實滿一致的喔。」
或者「你說的其實跟我想的一樣,
只是你好像有更多想法。」
這樣有助於讓對方意識到
「其實我並沒有真正反對」,
從而慢慢放下防衛心。
約定「安全說話模式」
部分情侶會設定一個「緩衝語言」,
例如每次討論重要事情時,
雙方都先以「我想聽聽你的看法」開場。
這種語言氛圍的建立,
有助雙方不急於表態,
而更傾向理解。
➡️ 親密關係的溝通,
從來不只是文字的交換,
更是情緒的流動
當我們總是從「不是啊」開始說話,
也許代表我們心中有些未解的不安。
有時候,我們不是因為不同意伴侶,
而是因為我們內心對於
「被理解」、「被看穿」、「被控制」這些感受,
還沒有完全的安全感。
在關係中,有些反應,
其實也是情緒的訊號。
❤️ 了解我們的 感情及婚姻諮詢服務
今天一起為你的感情問題找到新方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