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式戀愛】當愛情變成「待辦清單」,會離幸福越來越遠?
- Alvin Yip
- 10分钟前
- 讀畢需時 3 分鐘

【任務式戀愛】當愛情變成「待辦清單」,會離幸福越來越遠?
當愛變成功課,是每對情侶最後的結局嗎?
「我每天都回訊息,也陪他吃飯,還有什麼不夠?」
「我們不是每週都約會嗎?你為什麼還是不開心?」
看起來像是「在經營關係」,
但我們感受到的,
很多時是一種氣氛或態度。
很多關係不是因為不愛而結束,
而是因為愛變成了一項項要完成的事情清單。
➡️ 什麼是任務式戀愛?
是指:伴侶之間的互動
不再是出於真心想靠近,
而是為了維持關係而進行的「指定動作」。
例如:
每天的訊息是為了傳訊息;
約會是因為「情人節不能不過」;
關心是因為你「應該這樣做」;
聆聽對方傾訴,是出於一種責任,
而非好奇與關心。
➡️ 任務式戀愛的行為特徵與常見模式
▸ 做了「該做的」,卻感覺不到關係更親密
彼此之間沒有更靠近,
反而越來越疲乏、越來越形式化。
想說出這種感覺,但又覺得好像要求太多。
而當中常見的模式包括:
▸ 時間表戀愛
一年內必須認識對方父母,
兩年內一定要結婚,三年內生第一個孩子,
每一個節點都有具體期限和任務。
▸ 打卡式約會
每週固定安排見面、吃飯、看電影,
但過程中沒有太多真正的情感交流,
只是例行公事般完成約會。
▸ 條件式伴侶
因為對方符合某些客觀條件(收入、職業、外貌)
而選擇交往,
但內心並不完全肯定是否喜歡這個人。
關係像維修,不像互動
有問題就修、吵架就解、節日就安排,
所有情感都被代辦清單化,
親密感慢慢被磨平。
➡️ 什麼我們會落入任務式戀愛?
任務式戀愛的本質並非「不愛」,
而是人們太習慣於用理性、效率去管理人生,
以至於把情感也當成可控的目標來處理。
▸ 來自「責任導向」的戀愛觀
不少人在原生家庭或社會框架中,
學到的愛是:「你做了對的事,你就是好伴侶。」
我們或學會了用「做事」來換取「被愛」。
▸ 靠行動交差才有實在感,但忘了感情
沒有太多情緒語彙,也不擅長表達,
於是只好靠實際行動來表示愛。
但行動若沒有對應的情感,
會讓對方覺得有點不像愛情。
➡️ 任務式戀愛最真實的痛點
▸ 空虛感
看似穩定的關係,
內心卻總覺得缺少什麼。
▸ 焦慮感
無法自然享受當下,
總是急著往下一個階段前進。
▸ 疲憊感
每次約會或相處都是在完成某種義務,
雙方都不是輕鬆愉快。
這些情緒不但讓你越來越難感受到「愛」,
也讓對方覺得這段關係好像失去了意義。
某些情侶如同以下例子:
「我的伴侶每天都載我上下班,也管家務,
但我不知道為什麼,跟他我總覺得我們像同住室友,
我甚至不知道他最近快不快樂。」
有時候,或不敢跟對方說這些,
因為對方明明是個「很負責任的好老公」。
➡️ 你們不再只有任務式的戀愛內容
▸ 對話內容從「任務報告」轉向「情緒交流」
與其問:「明天要幾點接你?」
「吃飯了沒?」「下班了未?」
也可以說說:「你今天工作感覺還好嗎?」
把生活聊完以後,也要聊彼此的狀態。
▸ 給彼此一點「非功能性」的互動
做一些沒有特別目的、
只為了「靠近」的事,
如一起回顧以前的照片。
也可想想什麼是感受當下:
放下時間表與待辦清單,
重新去感受與對方在一起時真實的情緒與感受。
也可勇於打破慣例:
偶爾跳脫固定的約會行程,
嘗試一些從未做過的事,
讓彼此重新發現相處中一些
不同於以往的可能性。
❤️ 了解我們的 感情及婚姻諮詢服務
今天一起為你的感情問題找到新方向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