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88% 的人都經歷過苦戀】單戀,曖昧,flirting,還未放得下,就那先放不下

【88% 的人都經歷過苦戀】單戀,曖昧,flirting,還未放得下,就那先放不下

【88% 的人都經歷過苦戀】單戀,曖昧,flirting,還未放得下,就那先放不下



明知道這段關係很難走下去了,

但你就是放不了。


朋友勸你要放下,

你卻忍不住為他辯解,

可只要看到他一條訊息,

心還是會亂跳。


這是苦戀。


➡️ 單戀與曖昧的普遍性


Bringle & Winnick (2024) 的研究發現,

單戀/單方面愛(UL)發生頻率是互愛的 4 倍以上,

88% 受訪者在過去兩年內至少經歷過一種 UL,

平均每人約 3.82 次戀愛,

互愛僅 0.84 次。


UL 伴隨更高的內心矛盾與自卑感,

情緒動盪明顯高於互愛經驗。

而實際上單戀充滿痛苦、

自卑與內心矛盾,

幻想未必能減少痛苦,

反而加深情緒代價。


👉 男人都是單戀的動物?


男性 UL 經歷數量:3.06 次

女性 UL 經歷數量:1.62 次


➡️ 苦戀,是愛情?


最讓人上癮的,是愛裡的甜和苦。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

「情感高峰效應」(peak-end effect)

人的大腦會特別記住

關係裡的高峰時刻(最甜蜜的時候)

和結束時的情緒。


而苦戀的人,正是無法擺脫過去那些

曾經讓自己極度幸福的時刻,

即使現在已經全是痛苦,

還是反覆回味那少數幾段甜蜜。


於是,你一次次告訴自己:

「也許他只是最近很忙」。


但真相是:你戀上的,

早已不是現在的他,

而是回憶中的那個他。


➡️ 苦戀會讓人容易滿足


在苦戀裡,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情感錯亂:


他回一句簡單的「嗯」,你就開心一天;

他甚至已經說「我們不適合」,

你卻還在想辦法讓他「重新愛上你」。

這種「越苦越愛」的感覺,


其實來自於 酬賞系統 的錯亂:

每次被他冷落,你的情緒會跌到谷底;

但只要他稍微釋放一點點關注,

你就會像吸毒一樣上癮,

覺得整個世界都明亮了。


➡️ 苦戀的人,反而最放不掉?


「他有時候對我也很好啊。」


偶爾的好,正是讓你無法斷捨離的毒藥。

研究發現,間歇性強化(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

是最容易讓人上癮的心理機制:

你永遠不知道下次他什麼時候又會對你笑、

又會說想你,所以你一直期待。


➡️ 曖昧與單戀的隱形推手


而 Minerva (2024) 研究指出,

單戀者的痛苦與大腦獎勵系統交互作用有關,

容易導致高風險行為如跟蹤、自殘甚至犯罪。


而 曖昧行為(flirting)是觸發單戀的重要因素之一,

很多單戀若不是受到對方某些行為影響,

並不會開始:


▸ 一句「你真的很特別」

▸ 一次不必要的親密接觸

▸ 經常性的私下關心


Flirting 動機分類(Henningsen, 2004):


▸ 性動機(Sex)

▸ 趣味 / 玩樂(Fun)

▸ 探索關係可能性(Exploring)

▸ 建立關係(Relational)

▸ 自尊提升(Esteem)

▸ 工具性目的(Instrumental,例如謀求好處)


👉 不少 flirting 並非出於真愛。


➡️ 不是所有單戀都是自作自受


▸ 有時候曖昧的言語與行為點燃了錯誤的希望。


▸ Flirting 是一種模糊遊戲,

雙方未必都有相同期待,

卻常常令其中一方受傷。


▸ 當對方 flirt 卻不願承擔後果,

單戀者感受到 resentment 是自然且合理的反應。


▸ 即使理性告訴你該放下,

愛情與大腦獎勵系統的交互作用讓人難以自拔。


➡️ 單戀者不用責怪自己


Schweiger 認為:

愛情是強烈且難控的情感,

即便理智上知道該放下,

生理心理很難做到。


➡️ 苦戀背後,藏著的心理動因


很多人苦戀,不是因為對方多愛自己,

而是內心深處缺乏自我價值感。


來自缺乏穩定依附關係成長背景的人,

特別容易陷入苦戀:

如小時候被忽略,

長大後容易把愛情當成唯一價值來源;

無法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愛,

也會只敢抓著眼前這段感情不放。

而且,苦戀還能暫時填補內心空洞:

至少有一個讓你掛念、讓你流淚的人,

至少你不是「什麼都沒有」。


➡️ 從苦戀走向自我修復


承認自己處於苦戀狀態


停止對關係合理化,

不再相信「他遲早會愛上我」。


辨識曖昧的真實動機


認清對方是否真的想建立關係,

還是僅止於提升自尊、享受被愛感覺。


限制接觸與重塑思維


主動減少互動,

尤其社群媒體上不要反覆查看對方動態。


把注意力轉向新的生活目標,

給自己更多可控的成就感來源。



其他:


峰終定律(Peak-End Rule)


是一種心理學的啟發法,

指人們對某段經歷的整體評價,

主要會基於其在「高峰」(體驗中最強烈的時刻)

與「結尾」時的感受強度,

而非對每個時刻的總和或平均評估。


無論該體驗是愉悅或痛苦,此效應皆成立。

根據此法則,除了高峰與結尾的資訊外,

其他因素(如整體愉悅程度、持續時間長短)

雖未被遺忘,卻不會被納入評估。


酬賞系統(Reward System)


是大腦裡一套非常重要的神經機制,

簡單說就是讓我們產生「想做某件事」

和「做了之後覺得愉快」的系統。


它直接影響我們的動機、快樂、成癮、學習行為,

在感情關係、消費行為、養成習慣裡都有很大作用。



❤️ 了解我們的 感情及婚姻諮詢服務



Bellamy, T. (2025). Smitten: Romantic Obsession, the Neuroscience of Limerence and How to Make Love Last. Watkins Publishing.


Bringle, R. G., & Winnick, T. A. (2024). The prevalence and nature of unrequited love. SAGE Open, 14(1), 1–15.


Minerva, F. (2024). Unrequited love, flirting and non-moral resentment. Philosophies, 9(4), 120. https://doi.org/10.3390/philosophies9040120

Comments


Alvin Yip

超過十年感情諮詢諮商經驗

以往多次協助單身人士尋覓真愛

現則為復合挽回婚姻狀況等

感情問題作諮詢

曾提出『黃金二分鐘』定律

蔚為一時佳話

曾接受《TVB》《Viutv》

《香港01》《香港電台》

等多家媒體訪問報導

亦舉行首個商場極速約會派對活動

一切愛情感情

婚姻疑問第三者婚外情出軌問題

歡迎預約諮詢

  • Instagram
replicate-prediction-xaopk3jbgknfhfl2dmn6z563je.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