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真的只是自己要求太多或戀愛腦嗎】為什麼對方的冷淡,最能激起我的焦慮?

Alvin Yip

【真的只是自己要求太多或戀愛腦嗎】為什麼對方的冷淡,最能激起我的焦慮?

【真的只是自己要求太多或戀愛腦嗎】為什麼對方的冷淡,最能激起我的焦慮?



在親密關係之中,

你或曾經歷過這樣的時刻:

與另一半相處不錯,

但對方有時會變得沉默寡言、不主動聯繫,

甚至對自己的話題或情緒無甚回應。


這種「冷淡」的態度,

有時比直接的衝突或爭吵更令人坐立不安,

因為當關係陷入「他不唔理我」的狀態時,

腦中就開始出現種種負面想像:

對方是不是對我失去興趣?

他是不是要離開我?

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 「冷淡」比直接衝突更不易掌握


缺乏明確訊號


在激烈的爭吵或衝突當中,

雖然對話並不愉快,

但至少可以大致了解對方不滿何事。


然而,「冷淡」更像是一種缺乏回應的狀態:

對方不多說,也不表態,甚至不跟你爭辯。


正因如此,面對這種「真空」時,

我們反而會百般猜測,

心想:「他是不是生氣,但懶得同我講?」、

「他是不是不在乎,連吵都懶得吵?」

缺乏明確的負面訊號,

有時反倒更折磨人。


失去掌控感


現代人慣了忙碌,

平時在工作或學業範疇,

習慣「有問題就解決」,

「快一點知道真相」。


但是,當面對另一半的冷處理,

你卻找不到切入點去修補。


我們都希望能對生活擁有一定掌控,

但「冷淡」卻讓人難以揣摩,

更難以採取行動,焦慮感因此倍增。


➡️ 心理層面:為何我們如此害怕「被無視」?


「被拋棄」的恐懼


心理學中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指出,

每個人在感情裡都有一定程度的「依附需要」。


若成長過程中缺乏穩定的關愛,

或曾遭遇親人或舊情人的突然離開,

就容易形成「焦慮型依附」。


這類人在面對伴侶的冷漠時,

內心會自動冒出「他是不是不要我了?」的恐懼,

並將不安全感放大。


實際例子


小時候父母長期要外出工作,

很少跟子女聊天或陪伴,

令你一直對「被忽視」特別敏感。


長大後,

當伴侶因工作忙碌而變得少回信息時,

就會想:「是不是他根本不想再見我?」

於是她一天催促幾次,

從「你現在在哪?」到「???」,

層出不窮。


她不是想刻意煩對方,

而是內心太怕再次面對「被拋棄」的陰影。


自我價值感受動搖


在生活裡,多會把成就或他人評價,

跟自我價值緊密連繫。


一旦伴侶對自己態度轉差或冷淡,

就會立刻質疑「我是不是不夠好?」

「我的外貌、能力或經濟條件是否有問題?」

對方一時的冷淡,

彷彿成了自我否定的催化劑。


認知偏差與放大解讀


「冷淡」本身可以有很多原因:

疲累、生病、情緒低落、專心做其他事情等,

未必一定關乎「對方不在乎你」。


但在焦慮或敏感的心態下,

我們往往選擇最負面的可能性去解讀。


➡️ 忙碌與疏忽背後的冷淡


忙碌的確會令大家忽略了關心


上班時間長,下班後仍要應付家務或應酬,

很少能有充裕時間與伴侶好好相處。


即便在同居情侶或已婚夫妻裡,

也可能出現「下班回家後各自看手機或電視,

真正交流少之又少」的狀態。


一方覺得:「我今日做到好攰,不想多說話」,

另一方則感到:

「你連一兩句關心都沒有,是不是不愛我了?」

這類誤會在都市人的生活中尤其普遍。


忙得沒時間吵架,但冷淡也在發酵


有些伴侶或夫妻雖然並沒有明顯衝突,

但可能是因為大家都累了,懶得爭辯。


看似和諧,但長期下來,

「冷淡」可能演變成真正的疏離與隔閡。


如果其中一方比較需要情感互動,

卻反覆被忽視與敷衍,便更容易陷入焦慮。


➡️ 當對方冷淡時,我們可以怎樣調適自己?


確認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首先,不要否定

「我好焦慮,我好害怕」的感覺,

因為那是人之常情。


嘗試問問自己:

「為什麼他/她的冷淡讓我如此在意?

我是不是擔心被遺棄,還是我感覺得不到尊重?」


一旦釐清自己的真實需求:

如安全感、被關注、被肯定,

才能更有方向地向對方表達。


合理地看待「冷淡」


有時候對方的冷淡,只是個人狀態不好,

或者真的是事情太多太忙。


也可嘗試多一點同理心,

想想「他最近是不是有什麼壓力?」

而非立即將所有責任歸咎在彼此身上。


再者,別忘記每個人

都有需要一個人靜一靜的時候,

這並不必然等於「他想離開你」。


暫時轉移注意力


當你發現自己時常因對方的反應

而陷入痛苦的過度思考,

不妨暫時把焦點轉移到個人生活上:

做運動、跟朋友聚聚、發展興趣愛好也好,

甚至做一些放鬆練習,

目的在於讓你的情緒有個出口。


因同時間,

過度糾纏也有機會讓對方更想躲避。


➡️ 與對方溝通自己「冷淡帶來的焦慮」


以「感受」開頭


若你想跟對方談談他/她的冷淡,

不要一上來就說「你為何時常不理人?」、

「你究竟想不想跟我一起?」

這些質問只會令對方更加防禦或逃避。


嘗試先表達自己的情緒:

「我最近感覺到我們有點不同了,

其實我有點擔心,也有點害怕。」


➡️ 何時該重新審視關係?


持續無法獲得回應


若你多次以友善、關心的方式嘗試溝通,

對方仍然持續選擇「冷處理」,

甚至對你的感受完全不在意,

那麼有必要思考:這段關係是否單方面在付出?

或者對方是否有更深層的問題?


(如嚴重的心理困擾、外遇、壓力等)


自己情緒嚴重受創


若你因另一半的冷淡而長期焦慮、失眠、抑鬱,

或已經影響工作、社交等層面,

就應該考慮找心理學家或輔導等服務,

幫助你調理情緒及探索背後的心理傷口。


當然,你也可多跟信任的親友傾訴,

減輕孤立無援的感覺。


決定關係走向


最終,若對方態度持續淡漠且沒有意願改善,

甚至讓你感到持續被傷害,

不排除你需要思考這段關係的可行性:

是繼續忍耐等待,還是嘗試挽回、或考慮結束。


另一半的「冷淡」之所以能激起我們如此深的焦慮,

背後藏著對「被拋棄」的恐懼、

對自我價值的疑問,

以及對未知的無力感。


畢竟,親密關係多是一個互相扶持的地方;

若我們長期受困於惶恐與不安,

便失去這段關係原本能帶來的幸福感與安全感。



❤️ 了解我們的 感情及婚姻諮詢服務

Comments


Alvin Yip

超過十年感情諮詢諮商經驗

以往多次協助單身人士尋覓真愛

現則為復合挽回婚姻狀況等

感情問題作諮詢

曾提出『黃金二分鐘』定律

蔚為一時佳話

曾接受《TVB》《Viutv》

《香港01》《香港電台》

等多家媒體訪問報導

亦舉行首個商場極速約會派對活動

一切愛情感情

婚姻疑問第三者婚外情出軌問題

歡迎預約諮詢

  • Instagram
replicate-prediction-xaopk3jbgknfhfl2dmn6z563je.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