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們總被過去影響著?】為什麼你童年的創傷,在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中才爆發出來

Alvin Yip

【我們總被過去影響著?】為什麼你童年的創傷,在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中才爆發出來

【我們總被過去影響著?】為什麼你童年的創傷,在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中才爆發出來



童年時期是人類成長關鍵的階段。


父母或者照顧者與我們的互動品質,

甚至家庭氛圍、教育方式,

時常在不經意間決定了我們往後的人際模式。


尤其在童年裡受過的創傷,

可能是父母離異、暴力、不當管教、情感忽視,

或者更深層的心理陰影,往往深藏在心裡。


等我們長大後走入戀愛或婚姻關係,

當彼此進入更深的親密或衝突時,

這些童年創傷就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爆發,

帶來強烈的焦慮、逃避、憤怒或依賴等行為反應。


➡️ 童年創傷與依附理論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的啟示


John Bowlby 和 Mary Ainsworth 所提出的依附理論,

強調了嬰幼兒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互動方式

對一個人未來的人際和情感模式具有關鍵影響。


若童年時能獲得穩定且溫暖的照顧,

便較容易發展出「安全型依附」;

但若幼時經歷過多不確定、冷漠或粗暴對待,

可能形成「焦慮型」或「逃避型」依附風格,

在長大後難以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


💔 童年創傷對依附風格的扭曲


當家庭中充斥著衝突、不安或忽略,

孩子可能學到「沒有人會真的在乎我」

「親密關係是危險且不可預測的」。


長大後便帶著這份「深層的不信任」進入戀愛或婚姻,

一旦感到對方稍微疏遠或態度冷淡,

就會激發焦慮或逃避行為。


💔 常見童年創傷類型及其成年後表現


🧐 父母離異或長期爭吵


創傷內容:


孩子長期處在父母的衝突或不穩定的婚姻氛圍裡,

學會用防禦方式面對情感,

因此可能不相信「穩定關係」真的存在。


成年後表現:


對感情缺乏安全感,

一遇到爭吵便害怕分手或離婚,

也可能極度焦慮或者反過來避免深入交流。


🧐 被忽視或情感剝奪


創傷內容:


父母忙碌或冷漠,

對孩子的情緒與需求反應不足。


孩子認為「我感受不到被愛和關心」,

甚至懷疑自己價值。


成年後表現:


在戀愛裡特別渴望關注,

也容易因小事覺得不被重視,

導致焦慮依賴;

或者抱持冷漠防禦,

不願與伴侶深度溝通。


🧐 身體或精神暴力


創傷內容:


遭遇家庭暴力或言語羞辱,

孩子對親密關係萌生恐懼或自卑,

同時對情感連結產生扭曲認知。


成年後表現:


可能在親密關係中出現「想要控制或被控制」的模式,

或長期習慣用暴力或情緒勒索來維繫關係;

亦或極度恐懼衝突、一有衝突就先退出關係。


🧐 性虐待或不當碰觸


創傷內容:


若童年曾遭到性侵犯或不適當的身體接觸,

則會對身體親密和界線產生巨大的陰影。


成年後表現:


面對伴侶親近時可能出現閃躲、

不安或強烈反感,

也可能因內在創傷而過度在性互動中扮演扭曲角色。


➡️ 童年創傷在成年人親密關係中的爆發機制


🧐 親密的擴增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若與別人只是泛泛之交,

童年創傷也許不會明顯展現。


但是,在戀愛、婚姻這種高度親密

且必須交織日常細節的關係中,

就容易出現觸動與引爆。


因為愈靠近彼此,

就愈可能刺激那些被壓抑的情緒或防禦機制。


🧐 熟悉的劇本重現


有一種說法:

「我們常在不自覺中重複童年的劇本。」


若幼時受過的模式沒有被整合或療癒,

長大後我們往往會在親密關係裡以相同方式重演,

尋找相似的情境或對象,

試圖完成未竟的課題,但若缺乏覺察,反而再次受傷。


🧐 缺乏對自身情緒與需求的認識


有些人受過創傷後,便習慣壓抑自己、

忽視自己的感受。


這在戀愛裡容易導致

「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只跟著伴侶走」

或「明明很痛苦卻不知道該怎麼說」。


久而久之,問題在積累中最終爆發。


➡️ 如何辨識童年創傷對自己或伴侶的影響


檢視情緒反應與模式


若發現自己或伴侶在面對小衝突時,

反應特別激烈或逃避;

在親密互動時顯得極度焦慮或冷漠;

或對「被愛」這件事無法真心相信,

都可能是童年創傷在作祟。


感覺與現實的認知


假設客觀來看,伴侶很願意支持你,

但你依然堅信「他不是真的愛我」,

或你一遇到問題就先假定「我們完蛋了」。


這些過度反應或偏頗認知,

也值得懷疑是童年陰影造成。


在關係中不斷重複舊傷的跡象


例如,總是與同類型的、

會讓你受傷的人交往;

或每次愛情都以同種模式結束;

或者一遇到類似幼時創傷場景

(如爭吵聲音大)就特別恐慌。


這些重複模式說明你可能沒處理好童年創傷。


➡️ 面對與處理童年創傷


❤️ 覺察與承認:我有著創傷


先不必自責或覺得羞愧,

「帶著創傷」是很普遍的現象。


重要的是理解這些兒時經驗影響了我,

目前我願意正視並學習自助或尋求幫助。


❤️ 自我分析


透過寫日記或反思,

在安心環境下將童年往事與現狀感情做連結,

嘗試理解:哪些情緒或反應來自過去的恐懼?

哪些動機來自當年未被滿足的需求?


❤️ 親密溝通:與伴侶分享


如果伴侶能明白你的情緒源頭,

不會把你的焦慮或迴避行為當成故意找碴或厭惡,

而能以同理心對待,

你便較易放下防衛。


雙方應透過對話了解彼此過去與創傷的地雷,

避免無意觸碰或誤解。


❤️ 專業協助:心理諮商或團體支持


如果童年創傷十分嚴重或反覆造成你在感情裡痛苦與破壞,

可考慮尋求心理諮商服務。


團體治療或支持小組也能讓你找到相似經歷的人,

彼此分享修復經驗。


❤️ 建構新的安全依附


透過慢慢體驗伴侶真實的關愛與穩定承諾,

重新感受「有人可以讓我依靠、

並不會像從前那樣拋棄或傷害我」。


每當你感受到安全且對方並未背離時,

你的信任系統便能得到修復與強化。



❤️ 了解我們的 感情及婚姻諮詢服務

תגובות


Alvin Yip

超過十年感情諮詢諮商經驗

以往多次協助單身人士尋覓真愛

現則為復合挽回婚姻狀況等

感情問題作諮詢

曾提出『黃金二分鐘』定律

蔚為一時佳話

曾接受《TVB》《Viutv》

《香港01》《香港電台》

等多家媒體訪問報導

亦舉行首個商場極速約會派對活動

一切愛情感情

婚姻疑問第三者婚外情出軌問題

歡迎預約諮詢

  • Instagram
replicate-prediction-xaopk3jbgknfhfl2dmn6z563je.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