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經常想著分手,為關係留後路的人】戀愛中的習慣性退路心態

已更新:5天前

【經常想著分手,為關係留後路的人】戀愛中的習慣性退路心態

【經常想著分手,為關係留後路的人】戀愛中的習慣性退路心態




「我不敢完全投入,怕到時候受傷會更重。」

「房子我還是自己名字好了,感情的事說不準。」


有些人在戀愛中,

總是習慣性為自己留退路。


充滿防備,心裡總想

「如果這段感情走不下去怎麼辦」。


這種「退路心態」背後藏著什麼傷?


🧐 戀愛中「留退路」的五種常見行為


1️⃣ 關係裡經常出現「假設性分手語言」


「如果有一天我們真的分手了,你會怎樣?」

「我有時候會想,萬一哪天你愛上別人呢?」


→ 這樣的語言,

會讓對方覺得你始終

沒把我們當成「長遠關係」來經營。


2️⃣ 保留替代選項(曖昧對象、前任聯絡、異性好友曖昧關係)


「我跟某某只是朋友啦,沒什麼。」

「我想結識更多朋友,反正也沒做什麼。」


 → 可能演變成「情感備胎」策略,

讓自己覺得即使失去目前這段關係,

還有「其他出口」。


3️⃣ 對未來承諾模糊不清


「我們可以順其自然。」

「未來的事,誰知道呢,先過當下比較好。」


 → 表面看是佛系,

實則內心或有不確定感與「不敢完全投入」。


4️⃣ 經濟上刻意保持完全獨立


「我有自己小帳戶,他不知道。」


5️⃣ 情感上保持一段「安全距離」


「我們在一起五年了,我還是有點不確定。」

「他說想要更穩定,但我總覺得要留一點彈性給自己。」


🤔 為什麼有人會養成「留退路」的戀愛心態?


1️⃣ 曾有過重大情感創傷


曾被深深傷害過,從此不敢全心投入

曾投入太多,卻被背叛、辜負

學會「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心理機制 → 

「投入越少,失去時越不痛。」


2️⃣ 童年缺乏穩定依附感


父母關係破裂/冷暴力/消極冷漠

從小學會「自己靠自己最安全」

愛過但總被拋棄,產生深層不安全感


心理機制 → 

「我無法相信愛是穩定的,必須預留退場機會。」


3️⃣ 高焦慮型依附 + 高自尊需求


外表看起來自信、獨立,

內心其實對親密關係充滿焦慮

無法忍受自己在關係中處於弱勢/過度依賴對方

留退路可以讓自己「隨時掌握主動權」


心理機制 → 

「我怕在愛裡變成低姿態的人,退路讓我保有掌控感。」


4️⃣ 被社會塑造的「現實感」


「現在誰還會一輩子只愛一個人?」

「結婚也一堆人離婚,別那麼天真了。」

「人還是要有自己底氣,不能靠人。」


這些文化話語

有著「不敢全心信任」的想法,

在是否正確的討論背後,

仍是主打一個不安全感。


➡️ 習慣性退路心態的傷害


📌 關係穩定性與「共同未來願景」

有著強的正相關連結(Stanley et al., 2006):


若一方頻繁展現退路心態,

另一方的安全感、承諾意願、

關係滿意度都會明顯下降,形成循環。


→ 最終你會發現,

「明明我愛他/她啊,

但我們之間怎麼越來越疏遠。」


➡️ 「退路心態」讓人難以真正投入


Boto‐García & Perali (2024) 的研究發現:

有習慣性退路心態的人,

過去曾想過分手的比例高達 44%。


他們通常呈現「外控型信念」

(External MLOC),

也就是認為自己對關係沒有太多掌控力。


相反地,內控型者(Internal MLOC)

會選擇建設性的溝通策略,

更願意投入經營,

並因此擁有更高的婚姻滿意度。


我覺得婚姻已經沒救了」、

「我們講了也沒用」這類話,

正是外控心態的寫照。


當一個人習慣保留退路,

他其實也在保留不承擔、

保留不信任、保留逃避的權利。


➡️ 想著退路來自害怕承擔,但代價是更難去建立深度關係


在伴侶諮商中,我們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A 說:「我付出那麼多,他還說他不確定要不要這段關係。」

B 說:「我真的不知道這是不是對的人,如果錯了呢?」


Knee et al. (2008) 指出:

願意投入的人,通常會更有關係穩定性。


「我付出過多少」與關係長久有正向關係。


也就是說,

投入本身就是對抗不安最強大的武器。

而相反的,習慣保留退路的人,

傾向不願過多付出、不願先說愛、

不願過早定義關係。


他們總是想:「萬一對方不是,我就退。」

但他們也因此永遠無法真正享受被愛與愛人的深度。


➡️ 退路心態也是一種保護——但要學會放下


根據 Dreier, Joel & Eastwick (2023) 的研究:

一對情侶於交往初期,

承諾程度會在頭6個月內逐漸穩定上升。


一旦對方表現出可靠、願意回應、

持續自我揭露,人就會更願意投入,

減少退路心態。


也就是說,退路不是在說一種性格,

而是從相處中得到的一個觀察結果。


當對方的反應讓你覺得:

他沒有熱情了;

他不願多談自己的想法;

他總是冷處理你的需要。


那你就會自然產生:「我要不要離開?」的心理。


➡️ 退路心態下,容易採取「破壞性溝通」


Boto‐García & Perali (2024) 同樣指出:

採取破壞性策略(如冷戰、諷刺、指責)的人,

與婚姻不滿意度有高度相關。


他們也更可能是外控者,

覺得「反正我說了你也不會改」,

因而逃避溝通。


➡️ 建立「內控心態」:

你就是改變這段關係的人


這種學說是邀請你相信:

你其實有力量讓關係變好。


內控者會認為「我的行為能影響關係品質」,

因此更可能選擇建設性的策略。

例如主動溝通、表達需求、

理解伴侶立場、調整自己的習慣等。


內控者也更容易在關係中獲得更高的滿意度。



❤️ 了解我們的 感情及婚姻諮詢服務



Stanley, S. M., Rhoades, G. K., & Markman, H. J. (2006). Sliding versus deciding: Inertia and the premarital cohabitation effect. Family Relations, 55(4), 499–509. https://doi.org/10.1111/j.1741-3729.2006.00418.x


David Boto‐García & Federico Perali, 2024.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arital locus of control and break‐up inten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Wiley Blackwell, vol. 83(1), pages 35-57, January.


Knee, C. R., Canevello, A., Bush, A. L., & Cook, A. (2008). Relationship-contingent self-esteem and the ups and downs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5(3), 608–627.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95.3.608


Dreier, J. M., Joel, S., & Eastwick, P. W. (2023). How do invested partners become invested? A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investment. Personal Relationships,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Comments


Alvin Yip

超過十年感情諮詢諮商經驗

以往多次協助單身人士尋覓真愛

現則為復合挽回婚姻狀況等

感情問題作諮詢

曾提出『黃金二分鐘』定律

蔚為一時佳話

曾接受《TVB》《Viutv》

《香港01》《香港電台》

等多家媒體訪問報導

亦舉行首個商場極速約會派對活動

一切愛情感情

婚姻疑問第三者婚外情出軌問題

歡迎預約諮詢

  • Instagram
replicate-prediction-xaopk3jbgknfhfl2dmn6z563je.png
bottom of page